序言書室於二〇〇七年開業,那是個跟現在好不一樣的時代。我們幾個合夥人開店前到處拜會書業的前輩,大家對書店的前景都不樂觀。大家都說香港閱讀人口少,租金昂貴,人文學術風氣不張,難以養活學術文化面向的書店。我們幾個初生之犢,也懷著燃燒青春的準備,用幾年時間給自己一個機會,實踐那羞於啟齒,關於人文學術的夢。不意書店艱苦經營十二年,當下最大的難關不是營運,而是始料不及的政治危機。下面就來回顧一下這段從天真的自由社會,走向現實的極權的歷程。
我們開業時就希望書店能推動文化學術。當然只靠開店的三人不可能有多大效果,所以當時想的是要以書店為起點,建立一個學術文化社群,以之為基礎去推動。現在回想也覺得太自我中心了。或許後來真正發生的是,我們參與了這樣一個社群的壯大。
我們有幸遇到好多有心人,大家都願意共同努力,為廣義的知識與社會改進而投入。適值香港社會運動風起雲湧,序言也在一場一場運動中結識了許多社運人士。市民大眾對社會和政治的關注不斷提升,也令這方面的書和讀者持續增加。
序言當初定位為學術文化書店,但似乎更多人覺得我們是社運書店。序言的選書故然有很強的社會政治面向,我卻得說這是十年來讀者與我們互動的結果。傾向入世的文化學術關懷與讀者間對社會變革的渴望,塑造了序言的選書風格。
大會的題目說書店是思想傳播的樞紐。的確,某些偶然的機會,會令我們正中某個思想的突破點。例如二〇一〇年風行香港的關鍵詞「地產霸權」,就來自一個在序言的講座。當時民間研究者易汶健介紹一本出版已五年的英文書,希望回應香港地產商的問題。結果因為該講座,出版社翻譯了該書,取名《地產霸權》,令其書其詞大行其道。
但以上算是特例。序言身在時局中,更多時見到社會整體思潮的脈動對書店的影響。雖說已到了網絡時代,但過去十年,觀察書的出版,有時也可以看到思想的先聲。重要的思潮,可以從某些書的出版而見端倪。《香港民族論》二〇一四年初出版,同年爆發雨傘運動。但有趣的是,此書的最暢銷與討論最熱烈的時候,並不是雨傘運動期間。到二〇一五年初,運動完結後,時任香港領導人梁振英對之高調批評,該書才洛陽紙貴,數度斷市。港獨之說今日仍不是香港主流,但從無到有的關鍵,則由此書之出版為分水嶺。
另一個書店內見證思潮變動的例子,應該是「香港研究」書類的誕生與走紅。序言剛開業時,用的是傳統人文書店的分類,就是跟科目去分。開業不久,適逢香港回歸中國十周年,於是出版了大量討論香港社會、文化、政治的書。意外的是,探討香港的熱潮自後沒有減退。這類書越出越多,也有銷路保證。於是書店專為討論香港的書設了門類。留意每月暢銷書榜,「香港研究」類往往佔去一半。
來到二〇二〇年,書店卻不單是思想樞紐,而是抗爭的前線。因為政權的壓迫已正式來到思想層面的限制。序言開業時完全沒有考慮過政治風險。「思想自由」有如呼吸空氣,是那麼毫無疑問,也不曾擔心會失去。但銅鑼灣書店事件,徹底地敲響了喪鐘。毫無疑問的不是香港的自由,反而是中國的極權。回歸以來的安定與自由,原來隨時可以被摧毀。這就是「一國兩制」的真相。香港的制度有多自由,全來自一國的決定。
面對各種自由被逐步收窄,民主自治承諾跳票,香港人猛然驚醒,也全力反抗。但為自由民主的奮鬥,換來極權更全面的打壓。公民社會堅持民主自由的力量,全都成了政權實現全面控制的障礙。敢言的律師、獨立的法官、自由的大學及學者、報導真相的記者和媒體、保護學生的老師和工會、監察政府的公民團體、以至堅守專業的醫護人員和社工,通通都受到打壓,被白色恐怖威脅。
書店與出版業既然是思想的樞紐,自然也要被控制。中國佈局甚早。在四十九年建政以後就收編了香港的中資書店,並用國家資源撐起傳播他們思想的樞紐。到八、九〇年代,既受中國改革開放的影響,也為掌握書業,中資連鎖書店在香港大肆擴張。到今日已控制從出版到零售整個產業鏈的八成。當初倒沒有特意的對思想和審查。好長一段時間,中資書店還是可以找到質疑中國政權,批評中共歷史錯誤的書。
但非常明顯,雨傘運動後,中資的書業體系就發揮其作用,對不合中國利益與立場的書作大規模審查。但作為商業機構,他們總是說所有選書都是基於商業考慮。不過從雨傘運動後,暢銷書《香港民族論》絕跡於中資書店來看,他們的「商業決定」也饒有深意。
在這種形勢下,獨立書店成為出版自由的最後堡壘。討論運動,探討民主自由的書,只可能在獨立書店找到了。隨著政權對各種自由的打壓加劇,我們見證到自己越來越接近前線。倒不是因為我們更進取,而是因為打壓的紅線越壓越前。
隨著打壓思想自由的力量越猛,思想自由的陣地會逐步減少。當大學、中學、媒體都被打壓,書店就會成為僅餘的傳播樞紐。這或許是個悲觀的前景。但正如題目所言,星火燎原。只要人類保有思想自由的火苗,就足以燃點反抗的力量。 香港人,絕不放棄。
作者:
李達寧,序言書室創辦人之一。從事民間研究及教育工作,並擔任網上節目主持人。
本文原出處:李達寧〈星火燎原:書店作為思想的傳播樞紐〉,《Indie Reader》,no.3 留住一切親愛的,2020.6